

2023年10月29日,“身边艺术”系列展在APSMUSEUM盛大开幕。展览由欣稚锋艺术机构和陆家嘴中心L+MALL联合主办,汪斌担任出品人,邀请著名学者许子东教授担任策展人。此次系列展有意推出“身边艺术”主题,期望当代艺术能够进一步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日常生活。

文/许子东
身边艺术,不需要语言,直接看见思想。
身边艺术是当代艺术的一个类型,因此也具备当代艺术的一些基本特点。
首先,不以模仿为艺术最高目的,不像传统的写实主义那样,假设事物都有一个可以无限逼近的客观真实。什么是原貌?什么是真实?当代艺术相信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季节,甚至不同的时段都能看见不同的真实。
其次,当代艺术也不追求19世纪的浪漫主义,并不会让几十个人物凝聚在一个激情瞬间,以叙说某个历史时刻。当代艺术自然也有激情,但大都不会尽情宣泄;也有想象,但一般更多节制。是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所谓的“冷静下来的激情”。所以少神话传奇,多日常生活。
第三,当代艺术一般也不太重视戏剧性,当代艺术不大讲故事,故事常常不在画面和美学效果里,而在材料和制作过程中。因此往往也不太追求“崇高”,不太崇拜大江大海、英雄传说,不太迷恋崇山峻岭,大浪淘沙。天地沧桑之类的主题,在当代艺术里,通常会以更抽象的形式而默默呈现。

身边艺术只是当代艺术的一个分支,除了上述非写实、反浪漫、轻叙事等当代艺术特点外,身边艺术也较少畸形、荒诞和抽象的美学效果(变形、怪诞和抽象是一般当代艺术的基本特征),身边艺术更讲究具象细节、材料肌理及并置手法。
并不一定要在展览厅才能被看见,APSMUSEUM的展品中,椅子上的一盆百合花及其每天固定的阳光照射,一个混凝土浇筑的仙人掌“摆件”,一件在玻璃中混入格陵兰岛冰川岩粉的“吊灯”,两把陶瓷锤子,两只行李箱,一扇悬在空中的门,等等,都是国内外当代艺术家们的杰作。



他们不叙说传奇,却安静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他们不似阳光般炫目,却分分钟参与了我们的家庭伦理。这些身边艺术严重挑战了艺术品与现实生活的微妙界限。从时代角度看,这是平面化碎碎念的后现代主义潮流,对现代主义高端艺术规范的颠覆。从中国社会语境看,这也是宏大叙事向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背景的变化。
从宏大叙事,到日常生活,这是关键词。
不过,APSMUSEUM注意收集“身边艺术”的作品,倒也不一定是出于对意识形态潮流变化的敏感,还有对当代艺术的“古典”趣味。学院教科书里常常将由古至今的审美规范,粗略分成优美(平湖秋月等)、崇高(Sublime,惊涛骇浪等)、滑稽(幽默讽刺)和审丑(比方闻一多的《死水》)等四个类型。
一般说来,传统艺术更多追求优美和崇高,当代艺术更能容纳滑稽和审丑(魔幻、夸张、丑怪、变形等)。但是在APSMUSEUM的艺术展中,在考虑艺术家们的艺术成就、风格特色及市场名声的同时,收藏者也有自己顽强的优美趣味。当代艺术,是的,总是抽象的,总是挑战的,总是颠覆常规的,但是否又可以,同时(甚至首先)是美的呢?

“门”(高伟刚)当然标志着“身边”与“门外”的虚拟界线,既向往门外的一切,又珍惜门内的世界。亚历克的“扶手椅”、Bordo“咖啡桌”,可以说是符号对实物无限逼近,颠覆人们对艺术的定义。







在室内好像有厨房和卫生间,张如怡的“一株—47”仙人掌一样的雕塑,还有啾小组的茅台状洗手液,好似该品牌最近频频越界的艺术预告。刘韡设计的手提包,可以用沪语读成“弄伊不懂”,还有张祎桐的肥皂、项链、蜡烛,王业丰的手机,童义欣更抽象的“一坨”等等。


其中最优美的是“老椅子上的百合花”,颇有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的写实风味。丹尼尔·阿尔轩(Daniel Arsham)的公文箱,则有消费主义与腐化的并置效果,现代性的悲惨前景预言。



当然有“身边”就有室外,“我心温柔”好似呼应张爱玲的名言:窗台上的花是否比外面的游行集会看起来更大?玛丽·安·斯特兰德尔(Mary Ann Strandell)和刘建华不约而同关心“阶梯”,将室内景象贯通社会结构。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的吊灯式的作品则是本次镇展之作。穿过室内风景,站在窗前,眺望安藤美夜的“云”和吴冠德的“行云”,归根到底,没有“外面”,哪来“身边”?


身边艺术,不需要叙述语言,可以直接看见思想,也看见美。


许子东 Xu Zidong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文学硕士、香港大学哲学博士。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会副会长、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荣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前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主任。有《郁达夫新论》《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细读张爱玲》《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等专著十六种。


2023年10月29日,开幕式在下午四点准时开始。展览开幕吸引各位艺术家、艺术从业者、媒体等参与。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会长赵抗卫先生、参展艺术家吕洪樑先生、助理策展人王捷女士、策展人许子东教授先后发表开幕致辞。













安藤美夜 Miya Ando
丹尼尔·阿尔轩 Daniel Arsham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Olafur Eliasson
高伟刚 Gao Weigang
吕洪樑 Lv Hongliang
刘建华 Liu Jianhua
刘韡 Liu Wei
啾小组 Jiū Society
玛丽·安·斯特兰德尔 Mary Ann Strandell
童义欣 Tong Yixin
王业丰 Frank WANG Yefeng
吴冠德 Wu Kuan-Te
张如怡 Zhang Ruyi
张祎桐 Zhang Yit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