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pioneer studio art in progress...

2024年2月25日,《身边艺术II》在APSMUSEUM盛大开幕。展览由欣稚锋艺术机构和陆家嘴中心L+MALL联合主办,汪斌担任出品人,邀请著名学者许子东教授担任策展人。此次展览是“身边艺术”系列展的下期,同样期望当代艺术能够进一步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日常生活。

文/许子东

身边艺术,不需要语言,直接看见思想。

身边艺术是当代艺术的一个类型,因此也具备当代艺术的一些基本特点。

首先,不以模仿为艺术最高目的,不像传统的写实主义那样,假设事物都有一个可以无限逼近的客观真实。什么是原貌?什么是真实?当代艺术相信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季节、甚至不同的时段都能看见不同的真实。

其次,当代艺术也不追求19世纪的浪漫主义,并不会让几十个人物凝聚在一个激情瞬间,以叙说某个历史时刻。当代艺术自然也有激情,但大都不会尽情宣泄;也有想象,但一般更多节制。是华兹华斯所谓的「冷静下来的激情」。所以少神话传奇,多日常生活。

第三,当代艺术一般也不太重视戏剧性,当代艺术不大讲故事,故事常常不在画面和美学效果里,而在材料和制作过程中。与此相关当代艺术往往也不太追求「崇高」,不太崇拜大江大海、英雄传说,不太迷恋崇山峻岭,大浪淘沙。天地沧桑之类的主题,在当代艺术里,通常会以更抽象的形式而默默呈现。

《身边艺术II》展览现场

身边艺术只是当代艺术的一个分支,除了非写实、反浪漫、轻叙事等当代艺术特点外,身边艺术也较少畸形、荒诞和抽象的美学效果(变形、怪诞和抽象是一般当代艺术的基本特征)。身边艺术更讲究具象细节、材料肌理及并置手法。

身边艺术,并不一定要在展览厅才能被看见。他们不叙说传奇,却安静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他们不似阳光般炫目,却分分钟参与了我们的家庭伦理。这些身边艺术严重挑战了艺术品与现实生活的微妙界限。从时代角度看,这是平面化碎碎念的后现代主义潮流,对现代主义高端艺术规范的颠覆。从中国社会语境看,这也是宏大叙事,向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背景的变化。

从宏大叙事,到日常生活,这是关键词。

APSMUSEUM注意收集「身邊藝術」的当代作品,并非只是出于对意识形态潮流变化的敏感,还因为对当代艺术的「古典」趣味。

《身边艺术II》展览现场

学院教科书里常常将由古至今的审美规范,粗略分成优美(平湖秋月等)、崇高(Sublime,惊涛骇浪等)、滑稽(幽默讽刺)和审丑(比方闻一多的《死水》)等四个类型。一般说来,传统艺术更多追求优美和崇高,当代艺术更能容纳滑稽和审丑(魔幻、夸张、丑怪、变形等)。但是至少在APSMUSEUM的艺术展中,我们注意到,在当代艺术这个概念里,在考虑大师新锐们的艺术成就、风格特色及市场名声的同时,收藏者也有自己顽强的优美趣味。当代艺术,是的,总是抽象的,总是挑战的,总是颠覆常规的,但是否又可以,同时(甚至首先)是美的呢?

《身边艺术II》展览现场

身边艺术展一比较关注室内的「身边」,续展则更多走出去,寻找室内外、家庭与环境的关系。走出自己的住所,一到园林,身边便是自然:有展望的《假山石》,有苗彤画的山岭《天上人间》。托比亚斯·雷贝格(Tobias Rehberger)(德)的花瓶是典型的「身边艺术」,花是自然,花瓶挺着肚子,真的与艺术家的身体有关。杨新广的《土壤之上(幻彩蓝绿)》也是室外的自由空间,既简单又复杂。简·埃登(Jane Edden)(英)的《博物学家文库》,还有《貘的变奏曲》,则把自然生物做成标本钉在室内精致的框架里,颇有生意,既美丽又残酷。

《身边艺术II》展览现场

同样将视野延伸到室外的作品,还有史国威的《生长》和理查德·朗(Richard Long)(英)的《撒哈拉足迹,埃及》,所谓自然,处处是人的印记人的践踏。将自然挂在室内,和在大自然上留下足迹,这是两种互通的延长当代艺术的途径,其结合品如乔瓦尼·欧祖拉(Giovanni Ozzola)(意)的《三位一体》:在室内杂乱墙壁中窥视外面的大海,或者说将大海装饰室内的现代派绘图。

《身边艺术II》展览现场

这种艺术手法更极端的表现,便是赵赵的《弥留》,一只柏油马路上被碾碎的猫的形象,见证了现代文明与大自然的恋爱与强奸关系。王功新《旁观者》记录了对这种关系的记录方式;陈小丹《盛开》,概括了人对自然的概括企图。

《身边艺术II》展览现场

在本展览的最后阶段,我们似乎又回到室内,卡斯滕·霍勒(Carsten Höller)(德)将一只蘑菇锁进室内的玻璃框。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美)养了一只彩色的猫,同时显示了猫的器官、细胞和神经结构。然娜·卡迪罗娃(Zhanna Kadyrova)(乌克兰)用瓷砖拼合成连衣裙,又将展览带回到身边艺术展I的温馨场面。包括帕斯卡尔·马尔蒂那·塔尤(Pascale Marthine Tayou)(喀麦隆)的精致娃娃,或者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英)的迷恋病理学的药盒,还有中原千寻(日)用意不明的童话般的五彩蔬菜头,和陈维用意鲜明批判现实的《石与蛋》。

《身边艺术II》展览现场

总之「身边艺术」走出去和大自然畸形亲密一番以后,又回归室内。任冷霏的《翻新》以一张拼贴的家庭照为本展览留下温暖的尾声。

身边艺术,无论留在室内还是走出去,都不需要叙述语言,可以直接看见思想,也看见美。

许子东 Xu Zidong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文学硕士、香港大学哲学博士。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会副会长、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荣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前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主任。有《郁达夫新论》《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细读张爱玲》《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等专著十六种。

2024年2月25日,展览开幕仪式于16:30开始。开幕吸引了众多文化艺术行业资深从业者、媒体及艺术爱好者的关注。策展人许子东、参展艺术家展望、王功新、陈小丹、周啸虎、任泠霏发表开幕致辞。艺术家丁乙、黄渊青、了了、吕洪樑等都来到开幕现场。

策展人许子东教授发表致辞
参展艺术家展望发表致辞
参展艺术家王功新发表致辞
参展艺术家陈小丹发表致辞
参展艺术家周啸虎发表致辞
参展艺术家任泠霏发表致辞
《身边艺术II》展览开幕现场
展望,《假山石164#(六面假山石)》 ,2013-2019 不锈钢,包括1个雕塑和3个底座,雕塑(角度可变)35 × 16 × 54 cm,亚克力树脂底座:21 × 20 × 21cm,大理石底座:32 × 32 × 90 cm,火山石底座:46 × 46 × 19 cm
苗彤,《天上人间》,2015
亚麻布、矿物颜料、金箔、动物胶,150 × 150 cm
托比亚斯·雷贝格 ,《进行中的花瓶肖像系列》,2019 PLA线材(3D打印)、唐棉 ,51 × 24 × 21 cm
杨心广,《土壤之上(幻彩蓝绿)》,2019
木板、植物、水性封闭剂、丙烯颜料 120 × 90 × 6 cm
简·埃登(左)《博物学家文库》综合材料、旧书页、昆虫翅膀、黄铜装置,装裱于有机玻璃盒中 20 × 15 × 10 cm(右)《貘的变奏曲》综合材料、铅制动物、昆虫翅膀、黄铜装置,装裱于有机玻璃盒中 30 × 15 × 10 cm
史国威,《生长》,2019 激光盐银纸基、液体颜料,96 × 83 cm
理查德·朗,《撒哈拉足迹,埃及》,2006索马赛特版画纸上艺术微喷,87.5 × 129 × 4 cm
乔瓦尼·欧祖拉,《三位一体》,2017
棉纸上艺术微喷,铝塑板,带框,150 × 216 cm
赵赵,《弥留 No.11》,2018
黄铜、不锈钢、黑铁、蓝钢,200 × 130 × 5 cm
王功新,《旁观者》2019
大理石板、LED灯、3D打印灯、牛皮、电视屏、摄像头、马达 ,181 × 185 × 13 cm
陈小丹,《盛开——墙系列 2021 No.1》(部分),2021
陶瓷,尺寸可变
卡斯滕·霍勒 ,《双重蘑菇窗(一褶)》,2015
聚氨酯铸蘑菇复制品、丙烯颜料、玻璃盘、金属针、玻璃橱窗、金属哑光涂层外框 ,31 × 26 × 26 cm
奇奇·史密斯,《花束》,2016
激光切割椴木胶合板,手工上色,30.5 × 33.3 × 16.2 cm
然娜·卡迪罗娃,《巴西制造系列#5》,2014
木头、胶水、瓷砖,103 × 63 cm
帕斯卡尔·马尔蒂那·塔尤 ,《帕斯卡尔娃娃》,2019,水晶、综合材料 ,64 × 24 × 28 cm
达米恩·赫斯特,《支气管扩张剂延释胶囊IL 3634》,2014
聚氨酯树脂、油墨颜料,白色玻璃弹珠于PETG真空成型壳 ,L 30 cm × ø 11 cm
中原千寻,《蔬菜头—安德烈》,2018
树脂、白铁丝、复合媒材、压克力手工上色,36 × 24.5 × 33 cm
陈维,《石与蛋》,2019
收藏级喷墨打印 ,80 × 100 cm
任泠霏,《翻新》,2021
收藏级艺术微喷、UV 微喷、亚克力,162 × 108 cm
周啸虎,《地上乐园-V》,2023
提线木偶录像
【本作品于上海陆家嘴中心L+MALL浦东南路商城路交界处一楼入口大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