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2021年APSMUSEUM的首场论坛,我们荣幸地邀请到艺术评论家及策展人、OCAT西安美术馆执行馆长、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策展人凯伦·史密斯,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创始人及馆长陆寻,里森画廊上海总监董道兹,建筑师、丹尼尔·斯坦森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丹尼尔·斯坦森,一起探讨了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的作品以及它们与建筑和公共空间的关系。
凯伦·史密斯作为论坛的主持人,首先为我们介绍了关于公共艺术的背景,“公共艺术是什么?谁来做?为谁做?”;丹尼尔·斯坦森分享了他在伦敦、上海、杭州等地的建筑项目,以及他与艺术家合作的艺术和建筑项目;从2006年开始,陆寻邀请了24位中西方的建筑师为四方艺术湖区规划并委托制作了24座建筑,并在此次论坛中详细介绍了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是如何将艺术和建筑进行结合的;董道兹自2016年加入里森画廊,与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合作了多个项目,比如筹备三年之久的安尼施·卡普尔中国大展,在论坛最后,他为我们梳理了卡普尔的艺术线索,以及他的大体量公共艺术作品的形成过程。
以下我们整理了四位嘉宾在论坛中谈到的精选内容。
论坛完整版视频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跳转观看。



公共艺术作品分为永久性、临时性,以及定制等多种形态。很多艺术家会根据特定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进行创作。比如安东尼·葛姆雷的作品《北方天使》,他将作品放置在一块空地中。像伦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广场“第四基座”公共艺术项目中的当代艺术作品,就与很多历史建筑、雕塑进行结合,并关联延伸出新的象征意义:从前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某个人或者历史事件,而如今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某种对比和冲突。还有一些公共艺术作品会邀请人们与之产生互动,比如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就做过很多类似的项目,带有一些娱乐性。

迈克尔·爱尔葛林&英加尔·德拉葛赛特(Elmgreen & Dragset),Powerless Structures, Fig 101,2012
汉斯·哈克(Hans Haacke),Gift Horse,2015

凯塔琳娜·弗里奇(Katharina Fritsch),Hahn/Cock,2013

艺术带来的灵感
我以三件作品为例,来介绍通过艺术所带来的灵感。第一件是安尼施·卡普尔的作品TARANTANTARA,他以巧妙的手法对一个已经存在的建筑空间进行改造,进而去改变观众的观感。第二件作品是我们与马克·奎因的合作,这是位于威尼斯的一个项目,它让一个原本不存在的物体“侵入”到特定的环境当中。第三件作品是一座天桥,连接了帕丁顿火车站和新帕丁顿盆地开发区,同时它也是一个交互性的装置,我们在原有的场景中与艺术家Langlands&Bell和Atelier One进行合作,但这离不开与行人的互动。

如何实现艺术
往往,很多艺术家的想法是需要通过复杂的过程进行实现,比如安尼施·卡普尔的《云门》是在加州的奥克兰完成制作,然后运到芝加哥进行组装,再经过长时间的打磨,最终才变得如此精美。

让环境变成艺术
可以说,安尼施·卡普尔的作品充分传达了“让环境变成艺术”这一概念,艺术挑战了科技,科技又提供了艺术灵感。比如像“杭州CBD未来公园”项目,它在功能上是一个停车场,但其中也设置了展览空间,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这件作品与当地的城市景观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作为建筑师,我们的思考方式与艺术家很相似,我们都需要灵感,也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艺术的灵感对我们的创作是至关重要的,它包容了建筑、设计、时尚等等,这一切都是与艺术相关联的。

四方当代美术馆是2013年开馆,当大家真正去到四方艺术湖区才会发现这里不止有一个建筑。四方艺术湖区一共700亩地,位于老山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我们从2006年开始陆续邀请了24位中西方的建筑师,让每位建筑师在这里设计一座建筑。随着时间的变化,我对它们的思考也在发生着改变。现在我去看这些建筑,它们更多像是公共艺术。

我们邀请了很多有名的建筑师:四方当代美术馆是由斯蒂芬·霍尔设计;四方艺术湖区的“孟菲斯楼”由埃托奥·索德萨斯设计;矶崎新设计了会议中心;王澍设计了“三合宅”;妹岛和世&西泽立卫设计了“流动空间”等等。





从2013年美术馆开馆,除了美术馆内部每年的两到三个展览之外,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人居空间变得更有趣,所以当时希望用公共艺术去串联已有的建筑。比如第一个展览邀请艺术家徐震创作了《运动场》,艺术家用地图的方式把历史上所有著名的民族运动做成了纪念碑的概念。日本艺术家曾根裕创作了《雪豹花园》,他用特别永恒的、纯洁的大理石材料凝固了一个非常美好的瞬间。


我会把我的一些收藏摆在园区中。比如傅丹的作品《我们人民》、舒畅的作品《不可见》。我们也经常做艺术家的驻留项目,很多园区里的房子都会有艺术家的临时驻留。在四方当代美术馆的展览中,委任作品经常在展览主题中扮演着重要的⻆色,比如何岸的《风轻似小偷》,加布里埃尔·莱斯特的《大爆炸》,还有王卫的《山中的自然史4》 ,于吉的《练习曲-慢板 乐章III》,刘韡的《暗物质》等等。







公共艺术在四方更像是一个合作、共同创作的过程,它没有一个特别明显的商业意图。这些公共项目跟自然的关系更加密切,区别于城市里的公共艺术。


在卡普尔早期用明亮色粉覆盖的雕塑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很多建筑的元素,比如图形,结构,拱形的顶。1990年后期卡普尔开始创作一些大规模的作品。2002年,卡普尔为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涡轮大厅创作的作品《马西亚斯》标志着作品从小型向大型的转变,这件作品也是他真正意义上与建筑的融合。


2019年卡普尔在北京太庙的展览,花费了3年时间筹备。太庙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建筑,它有着独特的历史意义,而当艺术家庞大的作品放置在太庙中时几乎有种隐形的错觉,这也是卡普尔与一座陌生建筑相融合的方式。而同样是历史建筑,在2020年英国霍顿庄园展出的作品中,卡普尔则选用了明艳色彩的镜面系列。镜面系列是卡普尔很重要的作品,在这系列作品中卡普尔表达了“两面性”的概念。


卡普尔的作品中还有很多的两面性,比如物质与非物质,黑暗与明亮,女性和男性,秩序与非秩序性等等,冲突与对比令他着迷。
我们在卡普尔公共艺术方面的实践中可以看到,他的作品中不仅有公共艺术的特性,还有本身所带有的故事和意义,这些都是在理解他的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比如作品《肢解圣女贞德》,卡普尔用红色的材质表现了贞德这位法国女英雄的躯干。


1990年,卡普尔代表英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展出了作品《空无之地》。在当时也是富有争议的,因为当时卡普尔还是印度公民。现在我们去思考这件事情的时候似乎已经不是问题,但在当时还是争议性非常强的。当然,参与威尼斯双年展无疑将卡普尔及他的作品带到了一个更加国际的舞台上。在2021年卡普尔将在威尼斯做一场展览,呈现他在众多材料方面的实验,这也将会和他在1990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展出的《空无之地》产生呼应。



凯伦·史密斯是一位英国驻华艺术评论家及策展人。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国际推介者,凯伦从1992年定居中国以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她对中国当代艺术不同时期发展状态的客观呈现,为中国当代艺术家撰写的专著,以及在国内国际专业刊物上发表的大量文章都已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渠道,包括2008年出版的《九人传:新中国先锋艺术的诞生》,2012年开始的 《发光体:亲历中国当代艺术现场》系列书籍。2013年,凯伦接受德国Taschen出版社的邀请,担任《Art Now Volume 4》中国部分的作者。
2005年,凯伦成为OCAT深圳馆的学术顾问,并于2012年被任命为OCAT西安馆的执行馆长。2015年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创办之后,凯伦担任主策展人一职,为中心策划了众多高质量的摄影展览。

陆寻目前生活工作于中国南京、上海。当代艺术藏家、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创始人及馆长。2013年创立四方当代美术馆新馆。他与艺术家、建筑师等紧密合作,委托设计完成了四方当代艺术湖区内40余件建筑、艺术作品。他被artnet网站评为“世界百位艺术收藏家”,同时也是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收藏委员会、复星艺术中心咨询委员会、巴塞尔艺术展全球赞助人委员会委员及英国德尔菲那基金会亚太委员会的创始成员之一。

伦敦里森画廊上海总监。2010年至2015年2月任长征空间总监;2015年3月任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副馆长,协助组建美术馆团队建立指导策略。2019年3月带领里森画廊在上海开设空间。从业多年来,他不但组织了多位重要的中国艺术家在国内外参加六十多个艺术展览,也将外国艺术家带到中国,为当代艺术在东西方的交流与推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项目包括:艺术家娜塔莉·杜尔伯格 & 汉斯·博格在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的个展 (2016),瑞安·甘德在上海Cc基金会的中国首次个展 (2017),朱利安·奥培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的大型个展 (2017),丹·格雷厄姆在北京红砖美术馆的个展 (2017),宫岛达男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个展(2019),安尼施·卡普尔首次中国美术馆个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太庙(2019)等。

丹尼尔·斯坦森1999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之后进入伦敦福斯特及合伙人多年,主要负责亚洲项目如马来西亚石油科技大学及新加坡高级法院,同时协助事务所多项欧洲项目。
他的专业经历在加入多次获得奖项的结构工程事务所伦敦Atelier One后得到进一步提升,协助研发创新施工工艺并参与伦敦白立方画廊的设计及建造。同时包括与英国现代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雕塑家卡普尔,朗兰和贝尔,胡安穆尼奥斯和马克奎恩之间的合作。在2004年,他与多次获奖的英国产品设计师奥斯格比合作递交了伦敦梅菲尔区Stella McCartney 旗舰店,之后加入Grimshaw伦敦及纽约办公室,负责项目包含伦敦巴特西发电站再开发及纽约富尔顿街地铁站。
2006年,丹尼尔成立他的事务所,至今他在亚洲,美国及欧洲多领域递交项目。事务所第一个项目是成功递交中国兵马俑伦敦大英博物馆展览。之后事务所又递交了纽约联合国总部,时代广场再开发,2010年上海世博会新加坡馆设计,佛教文化博物馆,新加坡国土规划总局总部等, 同时参与了圣地亚哥卡拉斯特拉瓦美国芝加哥旋转塔立面设计等。服务客户还包含三星,维珍航空,新加坡政府, 英国电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