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永远探寻另类方式创作的艺术家。
她的作品在语言形式上挑战了极简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同时,揭露了全球语境下的冲突和矛盾。
哈透姆经常采用家具和常见的生活用品材料,厨用刨刀、屏风、铁丝经过她的挪用与转换,营造出一个陌生而又冷峻的气氛,具有超现实主义的色彩。
她在名为“去日留痕”的装置系列中讨论了有关“家庭”的概念,这一系列最初是为第十届广岛艺术奖展览而设计的。她打造了一个让观众沉溺其中的居家环境,她用两组该系列的装置仿制了被灼烧、碳化的儿童椅、玩具卡车、婴儿床等组成的厨房和游戏区域。整组装置看起来犹如器物留下的残影,它们将“家”的概念扭转为一个变动、混乱和怪异的场所,而非提供庇护与秩序之处。
地图作为哈透姆创作语境中的重要线索,持续出现在作品中。包括世界地图,巴勒斯坦的地图,飞机航线等。这些地图在哈透姆的作品中都表现了某种不稳定的国家边界以及持续变化的地缘政治。
她所运用的材料极为广泛,从钢材、砖块、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到碎石、玻璃与人的头发等等,让它们彼此之间产生诗意而富于隐喻的共鸣。在作品《可见之迹》和《轨道》中,哈透姆探索着网格和球体的基本形式,她借鉴了极简主义雕塑精确的几何图形,并探讨其形式瓦解的可能性。
莫娜·哈透姆将空间与观众作为其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她相信一点:只有将作品、空间与观众恰如其分地处于一个奇妙之点,艺术便可从中自然地流溢而出。
莫娜·哈透姆 Mona Hatoum
莫娜·哈透姆于1952年出生于黎巴嫩贝鲁特的一个巴勒斯坦家庭,并自1975年起一直在伦敦生活和工作。她曾在世界各地举办个展,包括:日本的广岛市现代美术馆、美国德州侯斯顿的梅尼勒艺术馆(2017年),后巡回到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普利策艺术基金会(2018年)、法国巴黎的庞比度艺术中心(2015年),后巡回到英国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和芬兰赫尔辛基的奇亚斯玛当代艺术博物馆(均为2016年)、卡塔尔多哈的阿拉伯现代艺术博物馆(2014年)、瑞士圣加仑艺术博物馆(2013年)、西班牙巴塞隆拿的米罗美术馆(2012年)、黎巴嫩的贝鲁特艺术中心(2010年)、威尼斯的奎利尼.斯坦帕里亚基金会博物馆(2009年)、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09年)、澳洲当代艺术博物馆(2005年)、德国的汉堡美术馆,后巡回到瑞典斯德哥尔摩的Magasin III艺术馆和德国的波恩艺术博物馆(均为2004年)、英国伦敦的泰特现代美术馆(2000年)、意大利的都灵凯斯泰勒当代美术馆(1999年)、美国的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后巡回到纽约的新当代艺术博物馆(均为1997年)。
哈透姆亦曾参与多个群展,包括分别于卡塞尔和雅典举办的第十四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均为2017年)、第六届马拉喀什双年展(2016年)、第五届莫斯科双年展(2011年)、西班牙的毕尔包古根汉美术馆(2011年)、第15届悉尼双年展(2006年)、第五十一届威尼斯双年展(2005年)、第十一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2002)、英国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英国泰纳奖得奖展(1995年)、第四十六届威尼斯双年展(1995年),和第四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1995年)。
哈透姆曾获颁授多个艺术奖项,包括第十届广岛艺术奖(2017年)和米罗奖(Joan Miró Prize) (2011年)。最近,她获提名英国雕塑大奖「赫普沃斯奖」,并将于2018年10月参与由英国西约克郡的韦克菲尔德赫普沃斯美术馆所举办的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