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pioneer studio art in progress...

2019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韩家英,《相遇》,2019,尺寸不一,综合材料 ©Art Pioneer Studio
灰仓艺术空间,图片来源于网络

身为设计师的韩家英,他于2019年城市空间艺术季的灰仓艺术空间中呈现了《相遇》这件作品,也充分以设计师的视角调动着材料、设计、艺术与人之间的对话关系,进而契合了本届艺术季的“相遇”主题。《相遇》是12组由方、圆等不同形状组合而成的作品,作品中镜面、石材、木、金属等材质的交叠组合,试图探究精神上、物理上、时空中关于相遇的无限可能。往往作品中不同材质的交叠,也会让观者沉浸在形和色的交融之间,或许可以投射出象征人、艺术、与世界的多元相遇。

韩家英,《相遇》,2019,尺寸不一,综合材料 ©Art Pioneer Studio

在韩家英的设计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元素的运用,并将设计和艺术互相渗透。所以在本文的专访中,韩家英也从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出发分析了长久以来艺术与设计之间的融合关系。

Q:

在2019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永久点位作品中,你通过不同材质之间的连接来表达“相遇”这个主题,你是如何看待这些材质之间的属性关系以及与人之间的关系?

韩家英:

我最开始参与2019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这个项目的时候,想把作品和艺术季的整个视觉关联起来。但我在做的过程中发现比较难,所以就把设计的思维放下了,完全将“相遇”这个主题作为思考、创作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我不断地去找各种材料,在找寻“相遇”感觉的过程中思路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具体。你会在作品《相遇》中看到材料之间的对话、材料与观者的对话,产生出多几个层面的“相遇”。

韩家英,《相遇》,2019,尺寸不一,综合材料 ©Art Pioneer Studio
韩家英,《相遇》,2019,尺寸不一,综合材料 ©Art Pioneer Studio
Q:

你在设计领域获得了很高的成就,在中国有时候大家喜欢将设计和艺术分开来谈,但实际上这两者是一体的、紧密连接的,你个人怎么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韩家英:

当我刚开始学习设计的时候,特别是刚刚接受西方的包豪斯理论,包豪斯强调要把设计和艺术严格分开,因为所有做设计的人都是学艺术出身的,他们很容易以个人为出发点将其变成艺术创作。但对于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它本身就是艺术的项目,并且“相遇”的主题就是要把艺术的语言和概念透过传播把它传达出去,传达就会有很多设计的功能和要素。大家经常会觉得我的设计创作聚焦在艺术上,这确实是我比较想去做的一些事,但我个人已经很克制了。其实做艺术创作和设计是不一样的思维逻辑和路径,但是做设计做到最好的状态肯定需要具备很强的艺术气质和感染力,但重点是你如何去驾驭好艺术的层面。如果驾驭不好的话,你的设计就会表错情。我认为在不同的阶段,你要有不同的控制。艺术家最高的境界是把自己内心都不知道的东西挖出来,透过自己的能力表达出来;设计的最高境界是能够理解别人的需求,把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表达出来。

韩家英,《相遇》,2019,尺寸不一,综合材料 ©Art Pioneer Studio
韩家英,《相遇》,2019,尺寸不一,综合材料 ©Art Pioneer Studio
Q:

你在创作中是如何将设计和艺术互相渗透的?在你的创作中也能感受到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

韩家英:

我作为一个东方人在做创作的时候,势必会不由自主地涉及这方面的思考,或者说你只有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去表达,才能表达到最好。比如我从做《天涯》杂志,就运用汉字进行创作,以及作品《字象乾坤》。《字象乾坤》是我当时参加韩国的一个设计双年展,运用汉字进行的创作。我把中国哲学的一些文字和名句抄下来,然后在电脑中进行创作,做了三本没有文字的书。这些书没有具体的信息,看不出字本身的样貌,但这些字的根来源于非常清晰的诗,只不过经过长时间的电脑处理,最终到达我想要的样子。我把这个过程累计起来,变成了一本书,同时我也把它做成了一部影像,这就是纯粹的艺术创作。

韩家英作品,《天涯》杂志系列海报
韩家英作品,《天涯》杂志系列海报
韩家英作品,字象乾坤
Q:

你个人怎么理解今天设计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的用途广度和作用的,是不是相比过去更注重文化性?

韩家英:

以前大家对设计的认识比较局限,所以几乎把设计师的想法框死了;现在人们都知道好看的设计是对的,而不是说设计应该怎么做。因为设计这个领域,颜色、字体、创意都是没有标准的,所以被外行指点的几率比较高;现在的社会审美趣味得到提升,以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受过教育或者出国学习。

Q:

在2015年,你被评为福布斯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曾经多项优秀作品收藏于包括V&A博物馆在内的英国、法国、德国、丹麦、日本、中国香港等国际艺术机构,2016年还担任过德国红点设计大奖评审,你觉得自己的以及中国的设计如何与国际的设计进行对话,又能从文化上拉开差异性?

韩家英:

在西方的工业革命之后,他们的职业分工是很清晰的。而设计师和艺术家在国外是有接触的,平面设计师和艺术家的关系就比较近,因为都是在图形上做创作。但是他们的标准都非常清楚,比如什么级别的画廊,选择什么风格、段位的艺术家;设计师更是如此,你是做海报设计、包装设计、品牌设计,都进行归类。它会从行业上直接给你划定,而且这个划定不是外行领导内行,是很专业地划定。在日本,有很多优秀的设计师也从事艺术创作的工作,例如像日本设计师五十岚威畅,他在90年代日本的设计界是非常厉害的,而他也是艺术家。 我觉得东方文化的出发点本身并不是强调科学,它更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比如说中国的文人画,文人画就是把自己内心真正想表达的东西从容地表达出来。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分的那么清楚,而是你能不能找到一种自己更得心应手的语言,而且是属于你的语言。

韩家英作品,妙法自然
韩家英作品,妙法自然
Q:

中国和日本的设计的这条线,都经过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你觉得它们在发展的线索上有怎样的不同?

韩家英:

日本是一个典型,在这么小的一个地域,每一个人都很注重生活的品质。日本的社会管理是把东方的逻辑和西方的普世价值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把自由平等和东方的儒家哲学搅合在一起,他们能够驾驭的比较好。大家都心知肚明,除了法律的边界是写出来的,还有很多东西其实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作为东方人日本在这一点上是比较智慧的。

韩家英作品,“融合”主题海报
Q:

有时候设计会附着到不同的事物身上,事物就会有不同的材料属性,你是如何理解材料在您设计中的重要性?

韩家英:

90年代,我们做设计的时候特别在意纸上微妙的色彩和质地的对比关系,实际上这种对比关系就是一种很艺术的追求。但是使用者其实不会管那么多,他就是一个直接的感受。尤其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当你面对受众时,可能最终会用一个最简单的方式去完成设计,你的所有想法都在过程中烟消云散了。这不是说气馁,而是你会放弃用这种方式来证明你觉得做得好的地方。

韩家英,《相遇》,2019,尺寸不一,综合材料 ©Art Pioneer Studio

关于艺术家

©韩家英

韩家英,设计师,1961 年生于中国天津,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客座教授。曾经获得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平面设计在中国( GDC )金奖,以及日本富山国际海报三年展、捷克布尔诺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等众多国际奖项。2012 担任首届中国设计大展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