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pioneer studio art in progress...

她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博士候选人。她于耶鲁大学建筑学院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

她曾策划“甜蜜的家”(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7)和“止物”(北京OCAT研究中心,2018)等展览,并担任第16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和上海2017城市空间艺术季助理策展人;

自2018年,她担任Architecture China杂志执行编辑。她曾在包括《建筑学报》、《时代建筑》、《艺术新闻》等刊物多次发表文章。

作为杰出的青年建筑学者兼策展人,莫万莉策划过多次艺术展览,她与她的同学邓圆也和林琳组成了策展团队“家庭妇女讨论群”,并共同策划“甜蜜的家”(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7)展览,侧重于对女性在社会中不同身份的考察,以及对女性和家庭之间关系的思考。该作品在2017年度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年策展计划”中,历经四个月的方案落地,获得了第一名。

“甜蜜的家”展览现场
“甜蜜的家”展览现场

2018年,她与策展团队策划的“止物”展览在北京OCAT研究中心展出。此次展览抽象地复原了集体主义“大楼”的空间结构。

“止物”展览现场

莫万莉还曾担任第16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和上海2017城市空间艺术季助理策展人。在她追求策展学术价值的同时,她还曾在包括《建筑学报》、《时代建筑》、《城市-环境-设计》、Retrospecta、《Wallpaper卷宗》、《艺术新闻》等刊物多次发表专业性文章。

莫: 2020年的一场疫情似乎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家的生活,也使得之前的一些趋势进入了“加速”。我觉得《逝者如斯》这次展览非常有趣地通过建筑师与艺术家的合作,完成了一次异地共时的联结,而这正是疫情给我们留下的重要的、也是全新的空间体验。无论是在线的会议、研讨或是展览和艺博会,它使得我们开始以一种虚拟的方式去完成过去在现实空间中发生的一种体验,也使得如何在虚拟空间中再现真实空间以及其所蕴含的公共性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回应的议题。

“边园”现场图片
APSMUSEUM《逝者如斯》展览鸟瞰效果图

在这次展览中,通过位于杨浦滨江的边园影像与邱岸雄老师创作的一系列逐渐失重的人物的叠加,为观众带来一种对城市空间和日常生活的陌生化体验。它一方面为我们打开了一种体验城市的全新视角,一方面也通过那些逐渐失重的人物,触发一种对当下的生活状态的反思。我特别期待开幕当天、由金望老师创作的复调音乐表演,它似乎通过相隔浦江的异地乐手的同时表演,又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结关系。

莫: 我觉得选择这两个性质和状态迥异的空间进行结合,似乎完成了一种跨越历史的对话。边园源自一处被废弃的工业场址中的一面长墙,它是上海的过去的工业历史的见证者;而位于陆家嘴的L+ Mall则隶属于上海这座城市最为当代和鲜活的部分。通过将边园的现场,经由网络和屏幕,在APSMUSEUM中再现,它使得现场的观众能够感受到一种不一样的时间维度。

莫: 在过去,建筑往往被视为一门艺术。事实上,从古至今,建筑师和艺术家的身份之间的界限往往十分模糊。譬如,Gordon Matta-Clark就曾在康奈尔学习建筑,而对空间的认知也体现在他的不少作品中。又如,诸如妹岛和世、藤本壮介、石上纯也等建筑师也均曾进行过艺术装置的创作。我觉得未来或许并非艺术和建筑结合,而是如何引入空间的视角,为艺术创作提供新的维度,或是引入艺术创造中的概念性和批判力,拓展对于建筑的固有认知。

莫万莉,青年建筑学者,策展人。

她曾策划“甜蜜的家”(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7)和“止物”(北京OCAT研究中心,2018)等展览,并担任第16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和上海2017城市空间艺术季助理策展人。自2018年,她担任Architecture China杂志执行编辑。她曾在包括《建筑学报》、《时代建筑》、《城市-环境-设计》、Retrospecta、《Wallpaper卷宗》、《艺术新闻》等刊物多次发表文章。

莫万莉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博士候选人。她于耶鲁大学建筑学院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