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pioneer studio art in progress...

李翔宁在“我们的乡村”柏林Aedes建筑画廊巡展开幕演讲(由李翔宁提供)
李翔宁在上海K11 chi美术馆“木构复兴”展开幕论坛(由李翔宁提供)

他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集建筑学者、建筑评论家和策展人等多种角色于一身,通过建筑教育、研究、评论和跨学科策展促进中国建筑与文化的发展新动能;

他是2017年釜山建筑文化节艺术总监、2018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等重大国际展览的策展人,向世界展示中国建筑的力量;

他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际建筑评论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建筑杂志Architecture China主编,引领着国内外当代建筑领域的先锋思潮。

2020年或许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距离和空间的认知。尽管变化的端倪早已显现,但直到一个需要保持“社交距离”的时代,这另一种空间的体验—相遇于当下最为普及的在线视频会议室“入幕(zoom)”,或是浏览www站点中的展览空间,欣赏一场由置身不同地点、不同时区的表演者组成的在线音乐会,或是与无数观众共同观看一场在线电影—才开始变得如此地无所不在。如果城市的物理空间依赖着在地与共时,那么在虚拟的空间中,距离与时间似乎最终坍缩,或者说以另一种方式获得了新的度量。

位于杨浦滨江的边园是建筑师柳亦春于2019年完成的作品。从原煤气厂的一面留存的长墙开始,边园在一处废墟中创造了一段生气勃勃的城市日常生活与幽冥安谧的野生之景并置而互相关照的体验。如果说建筑从建成伊始便开启一段朝向颓败的生命旅程,那么在江边的这座工业建筑的记忆和眼前水静流深的黄浦江一样,为我们逝者如斯的慨叹提供注脚。

边园(由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摄影:田方方)

在一江之隔的陆家嘴中心地带,由汪斌创办的APSMUSEUM则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空间体验—在最为喧嚣繁华的商业中心回归一种纯粹的艺术感悟。如果说建筑师创造着物理空间,那么艺术家邱岸雄的作品则开启了一个充满幻想与奇思、却也不乏警醒与批判的水墨的虚拟世界。当建筑师与艺术家在APSMUSEUM相遇之时,又将带来何种空间的可能性呢?

这便是此次展览试图呈现的:过去的和当下的,物质的与虚拟的,废墟的和鲜活的,在APSMUSEUM的展场中,坍缩于一面长墙和一张长屏之上。柳亦春在此以一种抽象的方式重构了那江边的现实空间。观众步入长长的廊道,进入一处被现实空间中的边园影像所重构的另一个“边园”。而邱岸雄的创作则通过一系列逐渐悬浮与失重的人与物,赋予了这城市的日常之景以一种超现实之“轻”。在虚拟的空间中,这些慢慢离开地面、飘向天空的人与物,彷佛亦是一种游园。现实与虚拟的叠合,形成了对熟悉的日常城市空间的陌生化体验,将江边物质世界里的边园和博物馆中影像建构起来的想象的边园,跨时空地连接起来。美术馆的边园更通过数据传输反身植入江边的现实存在。此边园是彼边园的影像孪生,更是对彼边园的意义诠释与再造。

APSMUSEUM入口通道
边园(由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摄影:陈颢)

我们邀请大家来到APSMUSEUM的“边园”,在这一方空间中,凝视江那边的风景和漂游的人与物。我们也邀请大家去到杨浦滨江,在确确实实的边园之中,回看虚拟之景。这边和那边,“两边园”重写着一种关于城市空间的体验,也期待在每位观者的意识中激发对当下空间与时间、现实与虚拟的回响。

李翔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知名建筑理论家、评论家和策展人,哈佛大学客座教授。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际建筑评论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建筑杂志Architecture China主编,曾担任密斯凡德罗奖欧盟建筑奖等国际重要奖项评委,曾担任米兰三年展中国建筑师展、哈佛大学中国建筑展、深圳双年展、西岸双年展、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等重大展览的策展人。2017年釜山建筑文化节艺术总监和2018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他的近期著作包括Made in Shanghai,Shanghai Regeneration,Towards a Critical Pragmatism: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 China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