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pioneer studio art in progress...

2015年, 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在联合国总部日内瓦万国宫阿里亚纳(Ariana Park)公园中实现了作品《重生》——193块石头(代表联合国当前会员国)基于“第三天堂”的符号排列组成。“重生”标志着新的开始,该作品将永久地放置在万国宫的阿里亚纳公园中。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出生于1933年,是意大利当代艺术的先驱。他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具象绘画和自画像,于60年代初转向了在反射镜面上作画,并成为贫穷艺术的创始人之一,而“镜画”系列也成为他最负盛名的代表之一。90代,他将艺术与社会各领域积极地联系起来,旨在激起与制造“有责任的社会变化”,并在千禧年后提出“第三天堂”的概念,进一步强调人造世界与自然之间的平衡状态。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第三天堂”,圣马丹教堂,阿尔勒,法国,2014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第三天堂"在意大利维罗纳竞技场,2017年1月– 2月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在1962年开创的“镜画”,使用一种“反光”透视方法,包括对观者的直接显现及对现场真实场景的反映,在“反射真实”的媒介中进行着一场无止尽的艺术哲学、美学的深层思考。通过几十年的创作,艺术家将这种镜面与观众的关系,通过绘画或打破镜面等方式,逐步升华为每一个个体跟世界之间的关系。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一年——世间天堂”,罗浮宫,法国巴黎,2013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这个空间不存在》,1976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个展“Do It”,亚拉特当代艺术中心,阿塞拜疆,2018

“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线的变化、人来人往的穿梭,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所有的可能性,都在镜子里面出现,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再出现。我们看到我们的存在,其实只是非常有限的时间。但镜子并不代表我的意志,或是作为我的情感,它只是单纯地反映现象。”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镜面之上》,2018,镜子,木框,木槌,镜子尺寸:125 x 250 cm,带框尺寸:145 x 270 cm,摄影:Oak Taylor Smith / 图片:艺术家和常青画廊

2018年在常青画廊的个展“镜面之上”,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在众多观众的注视下挥起木槌,将一面镜子瞬间击破,完成了一场“破坏性”表演。观众成为镜面“在当下”的第四维度,木槌以“生成性破坏”的符号将其击碎,产生镜像之外的,关于“我们”的新联结。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尊敬 II》,2016,镜子,着色木头和镀金边框,23件,每件250 x 150 cm

“我用一个大木槌把所有的镜子都砸碎了。意思就是把‘我’打破,从‘一’变成‘零’。而这些破碎的镜片,虽然没有了自己的存在,但它们仍然可以继续反射周遭的一切,那代表了它‘既是空无,又是所有’。即是说,当我们可以放下‘自己’,便可以消除差异,拥抱‘所有’。又或者,我将两面镜子的角度不断收窄,从这两个‘一’当中所反射出来的影像就会不断增多,直至它们完全对贴,便会产生出无限循环的影像。”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方尖碑与第三天堂》,“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一年——世间天堂”展览现场,罗浮宫,法国巴黎,2013

曾在2013年的卢浮宫马力中庭的现场,艺术家的大型装置《方尖碑与第三天堂》,告诫了我们每个人在全球视角中都应当承担其个人义务,并以此缔造出“第三天堂”的伟大神话。作品巧妙地使用了卢浮宫璀璨的,承载着人类精神瑰宝的历史空间,将带有无穷大意义的 ∞ 符号,如彩虹般悬挂于方尖碑之上,象征着地球是应当“被守护的花园”,而我们是“园丁”。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去做吧,行走的雕塑》,2008,北京798 常青画廊,©艺术家和常青画廊,圣吉米那诺/北京/穆林/哈瓦那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致力于探讨人类的超越性和文明新图景的伟大预言,他使用空间和镜像的方式具有着极强的哲学色彩,正如他在2008年所创作的作品《去做吧,行走的雕塑》,将他所有的人生化作留给人类的精神璀璨。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1933年生于意⼤利⽐耶拉。自1955年开始其作品陆续展出,后于1960年在意大利都灵的加拉泰亚画廊举办首场个展,早期实践致力于⾃画像的探索。1961年⾄1962年间,他创作了最早的⼀组“镜画”作品,将观者本⾝与实时现场纳入其中,带回被20世纪前卫艺术所摒弃的文艺复兴透视法,并将其逆转。此作品很快令这位艺术家蜚声国际,并于60年代在欧美重要画廊与博物馆举办诸多个展。“镜画”系列也成为其艺术创作理论思想的基石。1965年至1966年间,他创作了一组名为《迷你物品》的作品,被视为“贫穷艺术”运动的奠基之作,皮斯特莱托也成为这一运动的核心力量与领军人物。1967年起,他的工作开始跳出传统展览空间,在此后的数十年间,他不断将来自不同领域与社会各界的艺术家聚合到一起进行“创造性合作”。1975年至1976年,其作品《空间》分为12个连续的展览,在都灵的斯坦画廊进行——这是其一系列为时一年,以“时间大陆”为名之作品的首部曲。该系列还包括《白色之年》(1989年)和《快乐的海龟》(1992年)。1978年,在都灵的一场展览确定了皮斯特莱托未来创作的两个方向:《镜子的划分与倍增》与《艺术承载信仰》。八十年代初期,他完成了一系列硬聚氨酯雕塑创作,并在1984年于佛罗伦萨美景堡所举办的个展中以大理石呈现。1985年至1989年间,皮斯特莱托创作了一系列“黑暗”作品,名为《肮脏的艺术》。九十年代,通过“公共艺术计划”,以及创建于比耶拉的艺术城市-皮斯特莱托基金会和理念大学,他将艺术与社会各领域积极地联系起来,旨在激起与制造“有责任的社会变化”。2003年,他获得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终生成就奖。2004年,都灵大学授予皮斯特莱托政治学荣誉博士学位。值此时机,他也宣布了自己最新创作阶段,“第三天堂”。2007年,由于“作为一名艺术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将源源不断的创造力贡献给艺术,创造出给世界带来全新理解方式的、划时代的艺术形式”,皮斯特莱托在耶路撒冷获颁沃尔夫艺术奖。2010年,其文章《第三天堂》以意大利语、英语、法语和德语四种语言出版。2011年,他出任波尔多Evento 2011双年展“艺术与城市再演进”的艺术总监一职。2012年,他开始致力宣传“重生日”,这一首个庆祝重生的日子定为每年的12月21日,迎来世界各地的特别活动。2013年,巴黎卢浮宫举办其个展“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一年——世间天堂”。同年,他在东京获颁“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的绘画奖。2014年,在意大利当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其“第三天堂”的标志符号进入了布鲁塞尔欧盟总部的大厅。2015年5月,他被授予古巴哈瓦那艺术大学的荣誉博士。同年他完成大型装置《重生》,立于联合国驻日内瓦总部万国宫。2016年,位于哈瓦那的古巴国家美术馆举办皮斯特莱托大型回顾展,展出从60年代的绘画,到最新的《第三天堂》,再到完成于2015年的古巴“镜画”,横跨其创作生涯的多个维度。2017年,其个展“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壹加壹等于三”作为威尼斯双年展平行项目展,在圣乔治马焦雷教堂亮相。